環保署發現,去年台灣的空氣品質突然惡化。依環保署的統計,去年與前年相比,不但空氣品質不良等級(空氣汙染指數PSI>100)的站日數上升近一倍,而且原屬良好等級(PSI<50)的站日數也減少。
環保署長張祖恩上周在立法院為不讓空汙費轉撥給健保局時,自己爆料,去年空氣汙染物,包括懸浮微粒、臭氧、硫氧化化物全面上揚,空氣汙染改善工作相當急迫。
環保署設在各地的空氣品質監測站共監測五種汙染物:懸浮微粒、二氧化硫、二氧化氮、一氧化碳、臭氧。每一個測站以當日測得濃度最高的汙染物為當日該站的PSI。全台分為七個空氣品質區,「站日數」是指每個空氣品質區內所有測站當日測得PSI的數據。
環保署自八十四年七月起徵收空氣汙染防治費,訂定的目標是八十六年空氣品質不良站日數在百分之六以下、九十年時百分之三、九十五年百分之二、一百年百分之一點五。
依環保署統計,九十二年以前的目標都順利達成,去年卻出現大逆轉,全台不良 等級站日數從前年的百分之二點六大幅回升到四點六,而且良好等級的站日數從前年的百分之四十三點五降至四十。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處處長何舜琴表示,去年造 成空氣品質不良的汙染物主要是懸浮微粒和臭氧,懸浮微粒主要來源是道路揚塵、車輛廢氣、營建施工、露天燃燒等。
何舜琴說,去年房地產復甦,營建工程、公共工程增加,加上一、二月南部地區降雨日數減少,都可能是造成懸浮微粒上升的主因。
臭氧來源是氮氧化物、反應性碳氫化合物的二次汙染物。但目前為止,環保署仍無法找出台灣臭氧濃度上升的確切原因。何舜琴表示,將委託學者針對臭氧,找出來源及防治辦法。
去年空氣品質變糟,把環保署十年來的空氣改善計畫打亂了。何舜琴表示,環保署成績不理想,不能全歸責於天氣或是公共工程,環保署的防治策略有必要徹底檢討,例如目前一年空汙費收十九億元,就有五億元用在補助機車定檢,但成效如何有待科學性檢驗。
【2005/04/18 聯合報】 @ http://udn.com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