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記者李樹人/台北報導】
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10月17日定為「全球抗痛日」,台灣疼痛醫學會今天舉行記者會,提醒台灣民眾正視疼痛、勇敢說出自己的痛,並開始推動「疼痛」為呼吸、血壓、心跳、脈搏以外的第五大生命徵象。
台灣人很會忍痛!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最新統計發現,我國與美、日兩國癌症死亡率相當,但美國、日本的鴉片類止痛藥的平均使用量卻分別為台灣的18.5和3.2倍。
疼痛醫學會常務理事、台大醫院麻醉科主任孫維仁表示,三國時代關羽一邊看春秋、一邊刮骨療傷的神勇事蹟,讓許多人都有「能忍痛,才算真英雄」的錯誤觀念。
另外,許多民眾誤以為使用止痛藥很容易成癮,一聽到醫師開嗎啡或是鴉片類的止痛貼片,就退避三舍,還反問醫師怎可以拿毒品給病人吃。
孫維仁表示,門診就曾經收治盲腸炎患者,明明已經痛了好幾天,疼痛指數應該達到七、八分,但還是強忍著,直到痛到差點暈過去,家屬才發現異狀,趕緊送至急診室,險些變成致命的腹膜炎。
因此,台灣疼痛醫學會著手推動疼痛為第五生命徵象的觀念,不僅是要教導民眾如何說痛,並希望其他科醫師也能了解各級止痛藥的使用方式,依照病人的疼痛程度給予最適合的藥物。
孫維仁強調,與其他生命徵象相較,疼痛感是無法靠儀器測量,必須依靠病人主觀的描述,因此醫護人員應該要主動的詢問病人會不會痛,並且評估目前的用藥是否適當,才能給予正確的止痛藥物與劑量。
【2005/10/14 聯合晚報】 @ http://udn.com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